————中银阅读————
2024年8月16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做出(2024)沪0114刑初797号刑事判决,判决被告人刘**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判决被告人刘**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拘役六个月,缓刑六个月;2024年12月17日,上海高院微信公众号转发的《私自篡改数据,就可以“解锁”新能源汽车电池?真“刑”!》普法一文后也引起热议。笔者认为本案不应该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应该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信息罪”。
作者:张晓君近年来,俄罗斯商事仲裁法律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特别是在国际制裁背景下,其"反制裁"立法对仲裁协议效力和裁决执行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在俄投资的中资企业而言,如何设计有效的争议解决条款、规避俄罗斯法院的专属管辖风险,成为保障合法权益的关键问题。 本文系统分析了俄罗斯仲裁法律体系的最新发展,重点解读了《俄罗斯联邦仲裁程序法典》第248.1条和第248.2条确立的"反制裁"管辖规则及其司法实践。文章通过典型案例揭示俄罗斯法院如何突破仲裁协议限制、签发禁诉令并拒绝执行外国裁决的三大趋势,并深入探讨了HKIAC等境外仲裁机构在俄开展仲裁的法律空间与实务局限。 针对中资企业面临的仲裁条款执行障碍,本文从仲裁地选择、机构认可度评估到资产保全策略等角度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完整方案。同时客观评析了俄罗斯本土仲裁机构ICAC和RAC的适用价值,帮助企业在"争议预防"框架下构建更安全的纠纷解决机制。 在全球化退潮与地缘冲突叠加的背景下,了解俄罗斯仲裁管辖的特殊性,对于中资企业维护在俄投资安全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为相关企业提供法律风险预警和实操指引,助力跨境商事活动行稳致远。
作者:闫鹏和律师团队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新就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就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之而来的合规挑战也日益凸显,近五年(2020年-2024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新就业形态民事纠纷案件约42万件。有大量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但《劳动法》等底层立法对新型用工的规制尚属空白。近几年人社部多次发布关于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最高法也发布了多个指导案例、典型案例,逐步形成了“政策文件+司法判例”的治理模式,从鼓励发展转向规范治理,核心是平衡平台经济活力与劳动者权益保障。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平台性企业,在政策和案例频出的背景下,都面临着新就业形态下用工合规和争议解决的难题。美团京东两大电商平台的外卖大战,将骑手社保问题也变成了战场,而这背后是多年来难以破解的复杂用工困局。从更深层次看,外卖骑手社保问题的背后,是整个零工经济行业面临的用工关系界定与社保覆盖难题。人社部虽于 2021 年提出 “不完全劳动关系” 概念,试图在传统劳动关系与民事雇佣关系间构建 “中间型” 用工模式,但这一概念在现行法律实践中尚未形成成熟对应模式,暂未有明确公开生效案例认定构成“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实践结果,立法和司法的衔接有待进一步观察。 本文将从新就业形态的模式分类、不同模式的差异和影响,以及官方典型案例中可借鉴的经验出发,对新就业形态面临的一些合规挑战提供风险应对建议,希望助力新就业形态企业在实践模糊地带、特别是劳动争议时,寻找到更多的确定性。
作者:王婧然文章在《中国律师》2025年第5期刊登,作者陶克俭律师系中银(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党支部书记,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现象,这对国家的司法实践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现有刑事责任年龄实行一刀切的情况,笔者认为,可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作为参考。恶意补足年龄规则旨在弥补现行刑事责任年龄的弊端,从源头上控制或减少未成年人在十四周岁以下犯罪行为人的犯意、犯意表示和犯罪行为,为有效遏制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陶克俭近年来,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悬而未决,欧美制裁日益加剧,中俄经贸合作仍呈现出强劲的逆势增长态势。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4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对俄出口达1,155亿美元,同比增长4.1%。能源、机电设备与农产品成为双边贸易的三大支柱领域。 中国已连续15年稳居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俄罗斯亦跃升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及最大能源供应国。2024年,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达1.08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6%;天然气输送量突破310亿立方米。尽管两国已提前实现“2,000亿美元贸易额”目标,并提出至2030年将双边贸易规模扩大至3,000亿美元的发展愿景,然而,在双边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中国企业在对俄投资与并购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法律挑战与制度障碍,包括行业准入壁垒严苛、制裁合规压力空前、本地合规要求与税务责任繁重等问题。 本文基于俄罗斯《民法典》(Гражданский кодекс РФ)、《土地法典》(Земельный кодекс РФ)及《税法典》(Налоговый кодекс РФ)等核心法规,系统梳理能源、制造、大农业等重点行业中的外资准入标准、许可审批机制与监管红线,结合最新政策与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企业赴俄投资并购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供实务应对指引,旨在为有意“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套全面、可操作的对俄法律风险应对方案。
作者:闫鹏和律师团队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通常会涉及水土保持相关法律合规问题,在新能源项目收购尽调和自主开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水土保持事项的,收购方、尽调机构、建设单位通常会将着眼点放在是否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以及是否通过水土保持验收上,但事实上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新能源建设项目有关水土保持的要求远不局限于上述两点。在国央企自主开发建设的新能源项目越来越多、项目规模越来越大的当下,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全过程精细化的合规管理需求也越来越明显,深入分析、提示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合规要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黄云艳、颜行志耕地占用税成本是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收购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涉及是否应该缴纳、缴纳时间起算点、占地面积认定、临时占地耕地占用税退还、耕地占用税风险发生后的成本负担等多个方面。实务中对于耕地占用税的计算方式存在争议,我们近期也接到多个项目被要求补缴耕地占用税的咨询,整体涉及金额较大。本文将从新能源项目全过程合规咨询的角度,对与耕地占用税相关的法律事项进行分析,以期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收购实务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黄云艳、颜行志